魷魚有哪些特點?
魷魚的身體呈圓錐形,頭比較大,體色蒼白,有淡褐色斑,是烏賊的一種。在魷魚的前方生有10條觸足,尾端的肉鰭呈三角形,常成群游弋于深約20米的海洋中。目前市場上看到的魷魚有兩種:一種是軀干部較肥大的魷魚,它的名稱叫“槍烏賊”,一種是軀干部細長的魷魚,它的名稱叫“柔魚”,小的柔魚俗名叫“小管仔”。
頭部兩側具有一對發達的鰓圍繞口周圍。常活動于淺海中上層,垂直移動范圍達百余米。身體細長,呈長錐形,以磷蝦、沙丁魚、銀漢魚、小公魚等為食,本身又為兇猛魚類的獵食對象。卵子分批成熟,分批產出,卵包于膠質卵鞘中,每個卵鞘隨種類不同包卵幾個至幾百個,不同種類的產卵量差別也很大,從幾百個至幾萬個。魷魚體內具有二片鰓作為呼吸器官;身體分為頭部、很短的頸部中國槍烏賊(俗稱“魷魚”),肉質細嫩,干制品稱“魷魚干”,肉質特佳,在國內外海味市場負有盛名,年產4--5萬噸,主要漁場在中國海南北部灣、福建南部、臺灣、廣東、河北渤海灣和廣西近海,以及菲律賓、越南和泰國近海,其中以南海北部灣、渤海灣出產的魷魚為好。
魷魚有幾個品種?
1、赤魷
赤魷稱為紅烏賊,也叫莖柔魚,個頭非常大,肌肉發達,體長大的可達1.5m,體重可達40kg,以襲擊人類聞名,不過這種事情不常發生。
赤魷的壽命大概是兩年左右,主要生活在200米-700米深的水域,主要分布在美洲的東部海域,從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加拿大BC省、華盛頓州、墨西哥、秘魯一直到智利都有分布。
2、中國長槍烏賊
長槍烏賊,又叫火箭魷魚,俗稱大工、大管、筆管、炮管。主要漁場位于臺灣海峽兩邊的澎湖群島和閩南海域,但在廣西北部灣北部、海南島周圍、南澎烈島及南中國海海域亦有見其蹤影。
其出沒高峰期在五至六月,在南澳一般五一過完**以捕捉。相對于其他墨魚或魷魚,其口感較肉薄、鮮甜,一般會用來爆炒或作刺身食用。
長槍魷魚也會被拿來曬成長魷魚干,在同等魷魚干內的價格相對較高,同時味美,為一種名貴的海產味,在市場上列為一級品,暢銷于中國、日本和東南亞等地。
3、日本槍烏賊
日本槍烏賊,也叫一口管、小管、日本魷、尼仔,小鎖管,大的可達15厘米,形狀類似魷魚(這里的魷魚指鎖管),個體比魷魚短而小,體短而寬。
日本槍烏賊蛋白質含量較高,人類必需氨基酸含量較豐富,脂肪含量較低,是營養價值較高的一種海產品。一般用于白灼或者油燜食用,香甜爽口,有彈性。
4、歐洲烏賊
歐洲烏賊是市場上不常見的魷魚之一,俗稱巨型鎖管,其中有一種目前被發現的,叫大王酸漿魷就是屬于巨型的歐洲烏賊。主要分布在北海至非洲西海岸的500米以下的深海水域中。
5、龍氏桑椹烏賊
龍氏桑椹烏賊是鎖管的一種,被稱為深海魷魚,主要生活在亞熱帶和熱帶海域,水深可達700米-900米。在市場上常見的冰鮮魷魚就屬于這種鎖管,基本上是通過拖網捕撈而獲得。在我國南海和日本群島南部海域均有分布。
6、太平洋褶柔魚
日本魷魚,鎖管、中管、中尼、北魷,超市的魷魚干幾乎有一半是出自于這種魷魚。主要分布于黃海、東海北部,肉肥,味鮮,可鮮食。加工成的干品稱魷魚干,相對火箭魷魚干較為便宜一點。太平洋褶柔魚平時棲息于外海水域,喜弱光,白天潛伏海底,夜間上浮于中上層,早晚及月夜升至近表層活動。
7、劍尖槍烏賊
劍尖槍烏賊的俗名是真鎖管,透抽,正工,雌性個體在產卵前數日攝食活動基本停止。通常,這種魷魚的夜間攝食強度超過白天,尤以深夜和黎明前的攝食強度大,所以釣魷人都是深夜出海,清晨歸來。
8、螢火魷
螢火魷又名螢魷或螢烏賊,它是一種非常小的魷魚,通常只有7.6厘米長。和其他深海生物一樣可以發光,這些光可用來引誘獵物。螢火魷多分布于日本海及日本四國以北的太平洋沿近海。螢火魷的發光器長在觸手,但螢火魷發光地方不僅僅在觸手,螢火魷全身都可以發光。
免責聲明:
1、本文來自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
2、本網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版權若有侵犯,請在發表之日起30天內聯系本網(致電我們或發郵件:80068959@qq.com),我們將在**時間內刪除。
3、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19-2023 514193.COM All right reserved. 獸藥招商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