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養殖模式有哪幾種?
(一)池塘養蟹
在池塘內養成蟹,人工可控制養殖的全過程,回捕率較高,但出塘規格和肉質遜于大水體養蟹。按養殖方式又可分為:
1、池塘單養:以蟹為主,搭配一些魚類。一般畝產50~75kg左右,高產池塘畝產成蟹可達200kg。
2、魚蟹混養:以魚為主,搭配一些蟹種。一般成蟹畝產15kg左右,高產池可達40kg。
3、池塘暫養:這是從天然水體或其它池塘捕出未長足的綠蟹,由于其體瘦殼軟,價格低廉,但它們均已完成成熟蛻殼,在暫養期間不再蛻殼,因此不會自相殘殺。故池塘暫養綠蟹,其成活率較高。綠蟹經2月~3個月的飼養,蟹體肥壯,生殖腺飽滿,上市價格顯著**。其每畝毛產量可達500kg以上,效益顯著。但這種養殖方法只能在成蟹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進行。
(二)湖泊、河溝養蟹
蟹種在天然水體中養成成蟹,其環境條件較好,天然餌料充足,成本低,成蟹上市規格大,品質好。但回捕率較低。根據目前養殖方式可分為:
1、湖泊、河溝蟹種放流:這種養殖方式已有幾十年歷史,60~70年代湖泊、河溝放流蟹苗;80年代改為放養仔蟹;近年來除放養仔蟹外,還放養一齡蟹種,均有**效果。但這種養殖方式通常不投餌料,其生產結果受自然因素影響極大,尚屬粗養方式。放養的水體要求水質良好,水草茂盛,流速平緩,與外界相通的水口少才有較好的效益,一般成蟹的回捕率僅0.5%~5%。
2、湖泊網圍養蟹:在湖泊中選擇水草茂盛、水質良好、水流平緩、水深適中的水域,用網片圍拱成一定的面積(數十畝至數百畝不等),根據河蟹生長要求,投餌精養。這種養殖方式吸取池塘和湖泊養蟹的優點,其水質好,活動空間大,餌料充足,密度較稀,出欄的河蟹規格大,品質好,回捕率可達40%~60%,成本低,效益高。通常每畝可生產成蟹l5kg~30kg,高產網圍養蟹每畝可達65kg。
(三)草蕩、蘆灘地養蟹
草蕩、蘆葦灘地適合河蟹生長的生態要求,生產成本低,上市規格大,品質好,但其回捕率較低。
稻田養蟹:利用稻田養螃蟹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水產養殖業。這能殺死稻田里的害蟲,清除雜草,改善稻田環境,使其更適合螃蟹生長。一般來說,養蟹的稻田產量高于不養蟹的稻田,其效益極顯著。
如何選擇好蟹苗?
1、看產地。盡量選擇規模較大、資質較全的育苗場的苗種,同時要了解親本的來源及育苗期間的用藥情況,避免選擇“藥苗”“殘苗”“弱苗”的不良苗種。尤其要注意不要選擇鹽度較高水域培育的苗種,不同水系的苗種也不能混養(南北差異),淡化程度不夠會導致苗種下塘口產生傷亡。購買苗種時不能只看價格,要注重質量。
2、看活力。優質的苗種活力較強,有較好的爬行、翻身能力,攝食兇猛,對水流及外部環境敏感,握在手里有較大的張力,盡量不要選擇行動緩慢、無力、翻身能力差的苗種。
3、看規格。盡量選擇個體大小一致的苗種,一般要求80%以上大小一致,規格相差較大容易造成蠶食現象,同時蛻殼時間不一致也會影響后期成活率。建議選擇每斤60-100左右規格的苗種。跳出“大規格苗養大蟹”的誤區,苗種規格大并不一定代表成蟹規格的,主要還是看后期的蛻殼生長情況,而且前期大規格的蟹苗以公蟹為主,其攝食能力強于母蟹,公蟹過量往往會造成餌料系數的增加及影響母蟹攝食生長。
4、看體表。正常蟹苗的顏色一般呈青灰色,體表光潔無污物附著,腹部白皙,附肢、甲殼完整(無斷爪、腐殼現象)。劣質蟹苗體色往往深淺不一,甲殼上附優較多臟物。體色發黑、發暗、腹部發紅(銹底板),附肢多絨毛的一般為“老頭蟹”或者“懶蟹”,無經濟價值,挑選時要注意。
5、看體內。優質蟹苗的肝臟呈橘黃色或者金黃色,若呈白色或者灰色則表明質量較差,投入水體后不久便會傷亡。鰓部干凈無污物附著,鰓絲排列緊致,呈透明狀,腸道清晰,食線飽滿。
免責聲明:
1、本文來自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
2、本網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版權若有侵犯,請在發表之日起30天內聯系本網(致電我們或發郵件:80068959@qq.com),我們將在**時間內刪除。
3、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19-2023 514193.COM All right reserved. 獸藥招商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