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鵪鶉細菌性疾病
1、潰瘍性腸炎
該病由魏氏梭菌引起,可感染多種禽類,尤以鵪鶉最易感,特別是幼齡鵪鶉。腸道梭菌能產生芽孢,對環境的抵抗能力較強,所以一旦發病且未能及時對欄舍進行**消毒,則會形成長期污染,導致連續多批年復一年發病,造成嚴重經濟損失。患病鵪鶉輕者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腹瀉,重者廢食,排白色水樣稀糞,急性者可突然死亡。剖檢病死鵪鶉可見十二指腸出血性腸炎,整個腸道漿膜面可見許多出血點,肝有黃色斑點狀壞死,脾充血腫大。
防治方法:魏氏梭菌主要傳播途徑是經口感染,污染飼料、墊料、糞便、飲水等都能成為傳播媒介,所以該病的預防工作主要是及時清理糞便,搞好欄舍的清潔和消毒工作。藥物治療可選用甲硝唑,新霉素,泰樂菌素等。
2、雛白痢
該病是由雞白痢沙門氏菌引起的一種常見傳染病,雛鵪鶉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發病的幼齡鵪鶉臨床表現為精神萎靡,羽毛蓬亂,食欲下降甚至廢絕,翅膀下垂,怕冷,不愿走動,腹瀉,排出白色漿糊樣稀便,污染肛門及周圍絨毛。剖檢可見肝臟腫大,呈土黃色,蛋卵變色、變形,多呈囊狀。
防治方法:該病可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且病愈鵪鶉可長期帶菌,是主要傳染源。發病鵪鶉在治療的同時需與健康鵪鶉隔離飼養,及時清理舍內糞污和加強衛生消毒,以免污染飼料和飲水。磺胺類、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及喹諾酮類等抗生素對本病具有一定療效,用藥之前**進行藥敏試驗,選用敏感藥物。
3、禽霍亂
該病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多殺性巴氏桿菌為條件性致病菌,鵪鶉霍亂主要是在未進行疫苗接種及多種環境因素引起的機體抵抗力下降時發生。臨床表現多為精神沉郁,羽毛蓬亂,翅膀下垂,持續性腹瀉,排灰白色、黃色或綠色稀糞;部分鵪鶉不表現任何癥狀即突然死亡,且多在夜間死亡。剖檢可見肝臟腫大,有許多灰白色針尖狀壞死灶,腸道出血,其中尤以十二指腸黏膜出血最嚴重,心包積液,腎臟及脾臟出血腫大。
防治方法:預防本病需堅持免疫接種禽霍亂疫苗,嚴格淘汰重癥鵪鶉,對欄舍進行嚴格的隔離和消毒,死亡和淘汰鵪鶉需進行深埋等無害化處理。多種抗生素對該病具有一定療效,具體可根據藥敏試驗選擇用藥。
4、雙球菌病
該病的病原體為雙球菌。患病鵪鶉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廢絕,不愿走動,閉目昏睡,呼吸困難,羽毛蓬松。多數患病鵪鶉可見嚴重腹瀉,排黑色或白色稀糞。剖檢可見腹腔內有纖維素性滲出物。小腸粘膜彌漫性出血,肝臟腫大,被膜有出血斑或黃色條紋。腎臟腫大色暗,脾臟腫大出血,輸卵管發炎。
防治方法:加強飼養管理,注意欄舍的清潔衛生。及時清理舍內糞污,加強衛生消毒。治療可選用鏈霉素、磺胺類藥等。
5、大腸桿菌病
該病由埃希氏大腸桿菌感染所致。通常大腸桿菌病是人畜共患病,但從鵪鶉體內分離到的大腸桿菌只對鵪鶉具有致病性。病原體可感染各個年齡段的鵪鶉,且無**季節性,其中幼鶉的發病率及死亡率較高。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廢絕,飲欲增加,患鶉翅膀下垂,昏睡不愿走動,腹瀉,排灰白色或黃綠色稀糞,污染肛門周圍羽毛,部分病鵪鶉泄殖腔紅腫外翻,呼吸困難,流涎;部分病鵪鶉可出現扭頸、轉圈、角弓反張等神經癥狀。剖檢時可聞到一種特殊的臭味,鼻腔、氣管及咽喉粘膜附著有干酪樣分泌物;心包積液,心包膜混濁增厚,有纖維素性滲出物附著;腸粘膜充血,出血;肝臟腫大,質脆易碎,表面有散在性灰白色壞死灶和淡黃色膠凍樣附著物。腹膜增厚附有纖維素樣滲出物,部分腹膜與腸管發生粘連,腸腔鼓氣,內容物為黃綠色粘液。鵪鶉的大腸桿菌**了單獨感染外,還可與其他常見病并發,如新城疫、球蟲、沙門氏菌等。
防治方法:糞便是大腸桿菌病的主要傳播媒介,欄舍需及時清理糞便,并定期消毒,同時鵪鶉養殖密度不易過高,欄舍內要**適當溫度,做到通風換氣,及時排出污濁氣體。另外,老鼠也可傳播大腸桿菌病,應注意滅鼠和飼料管理。治療可應用慶大霉素、鏈霉素等抗菌藥物或通過藥敏試驗選擇敏感藥物。
二、鵪鶉病毒性疾病
1、新城疫
該病是危害鵪鶉養殖業的主要疫病之一,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以春秋兩季多發。患鶉的唾液及排泄物均含有大量病毒,可通過污染飼料、飲水和用具及咳嗽噴嚏傳播感染。患病初期飲欲增加,隨著病程發展出現神經癥狀,冠和肉髯呈紫色,頭后仰或偏向一側,流涎,食欲不振直至廢絕,排黃白色或黃綠色稀糞,軟殼蛋和白殼蛋增多。急性病例呼吸困難,出現神經癥狀,很快死亡。剖檢主要可見嗉囊內積液,液體酸臭,腺胃、腸道及卵巢有出血性病變,特別是食道與腺胃交界處的粘膜有針尖狀出血點或出血斑。
防治方法:該病的防控重點是科學免疫,搞好欄舍清潔衛生及消毒工作。一般可對5~7日齡的幼鶉應用雞新城疫Ⅱ系弱毒疫苗進行滴鼻點眼免疫,分別在28~35日齡和60~70日齡進行飲水免疫。該病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主要采取及時隔離發病鵪鶉,肌注新城疫卵黃抗體,淘汰重癥鵪鶉,對欄舍進行**衛生消毒工作,病死和淘汰鵪鶉進行無害化處理。
2、馬立克氏病
該病由馬立克氏病毒感染所致。馬立克氏病毒學名為禽皰疹病毒2型,為細胞結合性皰疹病毒,靶細胞是T淋巴細胞,且具有致腫瘤特性。該病毒只對雞和鵪鶉具有致病性,對其他禽類無致病性。患病鵪鶉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郁,癱瘓,貧血,兩翅下垂,腹瀉,排淡白色或綠色稀糞,污染羽毛,持續腹瀉可導致脫水;多數患鶉出現運動障礙,有的雙腳呈“劈叉”姿勢;部分病鵪鶉在頸、大腿外側、翅羽毛囊腔內可見結節及小腫瘤。剖檢可見患鶉極度消瘦,部分羽毛根部可見突出瘤狀物;臂神經叢,坐骨神經腫大變粗,橫紋消失;肝臟彌漫性腫大,質脆,表面有散在性灰白色瘤狀物;脾腫大,表面有針尖大小的黃色結節;心臟有白色結節。
防治方法:本病無特效藥物治療,重在預防,采用疫苗接種預防至關重要,加強飼養管理,**鵪鶉抗病能力。
3、支氣管炎
該病由鵪鶉支氣管炎病毒感染所致,是一種急性、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病原體通過接觸及空氣傳播,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咳嗽、噴嚏、流淚、鼻竇發炎、呼吸困難,傳播蔓延迅速,死亡率高。剖檢可見結膜發炎,角膜混濁;鼻竇發炎,鼻腔、氣管、支氣管及肺內有大量黏性分泌物;氣囊膜呈云霧狀混濁,有黏性滲出物;肝腫大,偶有壞死;腹膜發炎,腹腔內有濃性滲出物。部分患鶉腎內有白色尿酸鹽沉積,表現為“花斑腎”。
防治方法:該病可用疫苗預防,加強飼養管理,**欄舍內的通風換氣,及時清理糞便,對發病欄舍進行**消毒。治療藥物可選用金霉素,同時輔以對癥治療。
4、白喉病
該病多發于梅雨季節,由雞痘病毒感染所致。患鶉食欲不振,眼腫流淚,個別發生眼瞼粘連。剖檢時打開口腔,上額腭裂,黏膜上有黃色干酪樣不明物,喉頭出血,氣管和喉頭表面有白色不透明結節。
防治方法:加強飼養管理,定期清理消毒欄舍,一旦發生疫情可對健康鵪鶉進行緊急免疫接種。該病藥物治療多采用中藥療法。
三、鵪鶉寄生蟲疾病
1、石灰腳病
該病病原體為突變膝螨,一般寄生在患鶉脛部和趾部,引起寄生部位皮膚發炎,炎性滲出物形成灰白色或黃色痂皮,嚴重時可引起下肢關節腫大,趾骨變形,并出現行動障礙,久之患鶉食欲不振,生長發育受阻。
防治方法:該病的防控重點在于搞好環境衛生,**螨蟲,及時清理糞便。
2、球蟲病
該病為鵪鶉的三大常見疾病之一,通過采食球蟲孢子化卵囊感染所致,球蟲主要寄生在宿主小腸內,養殖過程中高密度飼養有助于該病的傳播。目前國內外報道的鵪鶉球蟲種類有16種,其中屬于艾美耳屬球蟲14種。各類球蟲對鵪鶉的致病力不同,其中巴氏艾美耳球蟲(E.bateri)和日本鵪鶉艾美耳球蟲(E.uzura)致病力較弱,致病力最強的是角田氏艾美耳球蟲(E.tsunodai)。急性病例病程從數d到2~3周不等,患病鵪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飲欲增加,羽毛蓬亂,排出棕紅色帶血稀便,污染肛門及周圍絨毛,貧血消瘦,發病后期出現痙攣、昏迷,衰竭死亡。慢性病例多發于成年鵪鶉,臨床癥狀較輕,病程較長,逐漸消瘦,間歇性腹瀉,一般死亡率較低。性成熟前感染球蟲者可長期影響患鶉的繁殖性能。剖檢病變主要在腸道,急性病例可見腸道腫脹為正常腸道的數倍,腸壁充血、出血、壞死,呈暗紅色,上皮組織壞死脫落,腸腔內容物多含血液、血凝塊及脫落的上皮組織;慢性病例一般無**病理變化。
防治方法:加強飼養管理,搞好欄舍環境衛生,養殖密度適中,**適宜的溫濕度和通風。日常飼養時可用克球粉進行藥物預防,治療可選用球痢靈、復方敵菌凈、莫能霉素、球凈等藥物。
鵪鶉疾病防控注意事項
近年來,隨著鵪鶉養殖業的**發展,**常見病,特別是傳染病的發生給養鶉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疾病發生過程中,除了一種病原引起的單純感染外,還可能出現兩種甚至三種病原混合或并發感染情況,使疾病診斷、治療、控制更加復雜。針對鵪鶉養殖過程中的疫病問題,必須貫徹防重于治原則,在養殖過程中必須根據合理的免疫程序進行疫苗免疫,搞好飼養管理工作。對可疑病例,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切勿在不確定病原的情況下盲目濫用抗生素,應對癥用藥,對癥治療。
免責聲明:
1、本文來自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
2、本網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版權若有侵犯,請在發表之日起30天內聯系本網(致電我們或發郵件:80068959@qq.com),我們將在**時間內刪除。
3、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19-2023 514193.COM All right reserved. 獸藥招商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