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梭菌病又叫梭菌性腸炎、傳染性壞死性腸炎、仔腸毒血癥,俗稱仔紅痢。該病是由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傳染病,各年齡段不分性別,一年四季均可發病。發病率不高,但死亡率極高,是嚴重危害養業的重要疾病。為引起廣大戶對該病的足夠重視,報道如下:
一、臨床癥狀
發病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廢絕,排酸臭的黃褐色或水樣糞便,體溫升高到40~41℃ ,飲欲增加。病鼻鏡干燥,皮膚、四肢末梢、耳尖發紺,口鼻流白色泡沫,呼吸困難,死亡
腹部膨脹,腹壁呈彌漫性充血,少數肛門外翻。
二、剖檢變化
主要病變在小腸,有時可延至回腸前部,腸粘膜及粘膜下層廣泛出血,腸壁呈深紅色、血管充盈呈紅色樹枝狀,部分腸段臌氣,與正常腸段界線**,腸內容物呈暗紅色液狀,腸系膜淋巴結鮮紅色,空腸絨毛壞死。胃臌氣,內有食物,幽門周圍及其附近胃壁充血,胃粘膜脫落,腎有小出血點。
三、病原體特征
產氣莢膜梭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梭狀桿菌,能產生芽胞,并能形成特殊莢膜的專性厭氧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分布,可見于土壤、污水、、糞便以及人畜胃腸道內,是一種條件性致病菌。該菌至少可以產生15種以上的毒素,能對人和多種動物致病。
四、診斷
1.組織抹片鏡檢鏡檢可見到一種革蘭氏染色呈陽性、兩端鈍圓、短桿狀直桿菌,單個存在或排列成鏈狀。美藍染色可見藍色、兩端鈍圓、短桿狀或直桿狀細菌,單個存在或排成鏈狀。
2.分離培養結果接種病料的培養基厭氧培養48h后,可見在血液營養瓊脂培養基上有細菌生長。菌落形態為灰色,圓形突起,邊緣整齊,表面光滑,半透明,并且出現α、β雙溶血環;需氧培養未見細菌生長;在液體培養基中厭氣培養呈均勻渾濁,并有氣泡產生。
3.藥敏試驗結果對青霉素類藥物和硫霉素等高度敏感;對四環素土霉素金霉素等中度敏感;對鏈霉素卡那霉素黏桿菌素等有耐藥性。
五、治療
1.采取綜合性治療措施:隔離發病,全場欄舍進行嚴格**的消毒,1次/d,連續l0d,消毒藥可用5%的燒堿溶液、20%漂白粉等交替使用。飼槽、飲水用具用0.1%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擦洗。病死仔應進行無害化處理,然后深埋或燒毀。
2.對能夠及時發現的病應迅速采取下列措施:高熱、嚴重腹瀉、脫水的仔采取耳靜脈輸液,每頭仔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250mL配VC 5mL+青霉素80萬U+3mL安乃近,0.5%甲硝唑注射液l00mL,2次/d,連續輸液2~3d;對脫水嚴重但能排尿的仔,可輔助加輸液5%葡萄糖生理鹽水l00mL加入10%氯化鉀7mL,有助于仔體質恢復。
六、小結與體會
產氣莢膜梭菌是能夠引起**家畜發病死亡的一種條件性致病菌,可感染**家畜,但以最為常見。世界各地均有發生,常呈區域性流行。從出生到一周齡左右的仔最為易感,隨著日齡的增加,易感性**。
群密度過大、通風不良、氣溫突變、轉圈、合群、打架爭斗等**不良應激因素可引起該病發生。改善飼養管理,**飼養密度,改善通風條件,夏天注意降溫,冬天注意保暖,及時清除糞便,及時更換污染物或潮濕的墊草,定時進行**消毒可防止本病發生。
魏氏梭菌病具有發病急、病程短、不分季節、無規律等特點,一般抗生素治療難以奏效的特點。因此,應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一般采取對母進行免疫接種,使仔在易感期內獲得被動免疫,可用魏氏梭菌的多價苗進行預防接種。一般在臨產前1個月肌肉注射1次,2周后再免1次。使母免疫,仔出生后吮吸母初乳可獲得被動免疫。還應該考慮仔在20日齡加強免疫1次。
免責聲明:
1、本文來自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
2、本網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版權若有侵犯,請在發表之日起30天內聯系本網(致電我們或發郵件:80068959@qq.com),我們將在**時間內刪除。
3、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19-2023 514193.COM All right reserved. 獸藥招商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