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鴨耐粗飼,抗病力強,易管理,一般是很少生病的,但在一些情況下它也是會患病的。從養殖鴛鴦鴨過程中,發現當管理不到位,或一些發病誘因存在時,鴨子較容易患寄生蟲病、漿膜炎、細小病毒、霉菌病等疾病,所以還是要注意做好疾病防控。
一、鴛鴦鴨寄生蟲病
鴨寄生蟲病包括多種類型,例如:鴨球蟲病、鴨虱等。病禽首先出現消化機能障礙,排出灰白色稀薄糞便,混有白色絳蟲節片,食欲減退。當大量蟲體聚集在腸內時,可引起腸管阻塞;蟲體代謝產物被吸收時,可出現痙攣,精神沉郁,貧血與漸進性麻痹而死。
防控措施:
1、預防。不在死水池塘放養水禽,以免與劍水蚤接觸。 經常檢查,對感染絳蟲的鴨、鵝群,應有計劃地進行驅蟲,以防止散播病原。 幼雛與成年水禽應分開飼養、放養。
2、治療。硫雙二氯酚,劑量為200毫克/千克體重,逐只投服,驅蟲率可達,可使鴨絳蟲感染率與感染強度**下降。丙硫苯咪唑,劑量為20毫克/千克體重,逐只投服,驅蟲率可達;應用治療量混料喂服,大群驅蟲時,也可獲得的驅蟲效果。鵝絳蟲用吡喹酮10毫克/千克體重,滅絳靈60毫克/千克體重,硫雙二氯酚200毫克/千克體重,丙硫苯咪唑40毫克/千克體重,分別用少量面粉加水拌和,然后按劑量稱取藥面,做成丸劑,填塞入鵝的咽部,丙硫苯咪唑以片劑投服為宜,驅蟲效果可達98%~。
二、鴛鴦鴨傳染性漿膜炎
鴛鴦鴨傳染性漿膜炎又叫鴨疫巴氏桿菌病、鴨疫里氏桿菌病,主要侵害10-45日齡的雛鴨和雛鵝,該病病菌容易產生耐藥性。患病鴛鴦鴨眼、鼻分泌物增多,兩側鼻竇部腫脹,擠壓鼻竇見干酪樣物質,頭頸歪向一邊,行動遲緩,拉白痢或綠糞,咳嗽。部分患病鴛鴦鴨以嘴抵地,頭頸抽搐,腳蹼底部、跗關節部表面龜裂。
防控措施:
1、對發生過鴨疫里氏桿菌病的鴨場進行**全面的清洗消毒,7-10日齡注射疫苗,20日齡進行二免。如遇氣候突變和通過行走、游泳轉棚等應激情況,應在飼料或飲水中適量添加敏感的抗菌藥物。
2、對患病鴛鴦鴨用先鋒霉素、慶大霉素、恩諾沙星、頭胞噻肟鈉、磺胺五甲氧、環丙沙星等原粉或注射液治療都有較好的效果。
三、鴛鴦鴨細小病毒病
該病以張口呼吸、喘氣、腹瀉及胰臟壞死和出血為主要特征,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春季節多發,是鴛鴦鴨飼養業中危害較嚴重的傳染病之一。
防控措施:目前對本病的防治措施是做好生物**性措施,加強雛鴛鴦鴨的飼養管理,給初生雛鴛鴦鴨接種弱毒疫苗,在疫區預防本病發生,注射抗本病的高免血清或卵黃抗體有一定效果,但對發病晚期的療效不**。
因此養殖戶要在發病前期就做好預防工作,才能減少該病帶來的經濟損失。
四、鴛鴦鴨霍亂病、鴨瘟
養殖戶要對圈舍用具,定期清掃、消毒,保持圈舍的清潔、干燥、衛生,嚴禁外來人員進入鴨舍。做好霍亂、鴨瘟的預防,入舍前要將舍及用具進行1次**消毒。用生石灰配成15%—18%的石灰水對鴛鴦鴨舍的墻壁、地面、用具等進行1次**消毒,切斷病菌,日糧中不定期加喂抗菌藥防疫滅病。
五、鴛鴦鴨霉菌病
該病主要是畜、禽接觸曲霉菌的分生孢子,經過消化道、呼吸道感染而產生的一種疾病。其特點是呼吸困難、機體脫水消瘦、爪趾干癟、采食量下降,雛禽發病迅速。
防控措施:該病主要是畜、禽接觸霉菌的分生孢子,經消化道、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病原主要是飼料或墊料發霉而產生的分生孢子,故杜絕霉變飼料和發霉墊料,鏟除病原,至關重要。
已經發病的鴨子可用制霉菌素進行治療,注意發病鴨由于采食量下降,用藥時應采取一半藥量拌于飼料一半藥量飲水,使鴨子能盡早盡快吃到藥;藥物要攪拌均勻使用。
六、鴛鴦鴨大腸桿菌病
病鴨眼睛羞明,分泌物多。精神沉郁,羽毛松亂無光澤,拉黃白色稀糞,驅趕時落群。后期出現頭頸震顫,運動失調、癱瘓衰竭而死亡。
防控措施:改善飼養管理條件,改變育雛環境;慶大霉素按鴨每公斤體重2萬國際單位加入飲水中服用;每50公斤飼料中添加環丙沙星原粉10克,連用5 天
免責聲明:
1、本文來自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
2、本網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版權若有侵犯,請在發表之日起30天內聯系本網(致電我們或發郵件:80068959@qq.com),我們將在**時間內刪除。
3、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19-2023 514193.COM All right reserved. 獸藥招商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