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牛大腸桿菌病又稱犢牛白痢,是由一定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大腸桿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動物出生后很短時間**隨乳汁或其他食物進入胃腸道。新生犢牛當其抵抗力**或發生消化障礙時,均可引起發病。本病的發病原因有環境因素、飼養管理因素。傳染途徑主要是經消化道感染,子宮內感染和臍帶感染。經過臨床診斷、實驗室診斷和血清型鑒定對本病進行診斷。
大腸桿菌類腹瀉的原因也是多種的,而常見的就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所以引起的急慢性傳染性疾病。本病一旦發生就可能會出現流行趨勢,而病牛得不到及時良好救治,就會因為脫水而導致死亡。因此本文針對斷奶前犢牛大腸桿菌腹瀉的癥狀、治療等方面介紹如下。
一、犢牛大腸桿菌病癥狀
患病牛一般體溫不高,病初精神和食欲無**變化,隨后會排出灰白色粥樣糞便,經過一段時間后腹瀉呈水樣,糞便中混有泡沫和血凝塊,有酸臭味。犢牛表現發熱,精神不振,由于脫水,被毛無光澤,病情急劇惡化者,經2~3天衰竭而死。另有部分患病犢牛初期體溫升高達40℃左右,數**后開始下痢,且體溫降至正常。糞便初如粥樣,黃白色,后呈水樣,混有凝血塊、凝乳塊及泡沫,有酸敗氣味。后期病牛食欲廢絕、瘦弱,體溫下降,臥地不起,衰竭而死,但多數犢牛在發病后1~3天死亡,有病程長的可持續7天左右,出現肺炎和關節炎等癥狀,并且**后發育遲緩。個別犢牛無**癥狀,突然死亡。
二、犢牛大腸桿菌病的診斷
1、臨床診斷
牛大腸桿菌病以1~2周齡內的犢牛最易感發病,其皺胃、小腸和直腸黏膜充血、出血等卡他炎癥變化,肝和腎有時出血,再結合排便的性狀**做出初步的臨床診斷。
2、實驗室診斷
涂片檢查,取腹瀉糞便和病牛直腸棉拭子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有多量革蘭氏陰性小桿菌。
取病料接種于麥康凱瓊脂或伊紅美蘭瓊脂,37℃培養24**,挑選麥康凱瓊脂上紅色菌落,或伊紅美藍瓊脂上中心暗藍黑色并有金屬閃光的菌落,進行純培養。
對獲得的純培養物進行生化鑒定接種三糖鐵瓊脂培養基發酵乳糖或蔗糖使斜面和底層變黃,不發酵乳糖或蔗糖,僅發酵葡萄糖時,底層變黃,斜面變紅及常規的生化項目鑒定。
血清型鑒定。應用抗O、K、(血清進行血清學定型)。
三、犢牛大腸桿菌病的防治
1、犢牛大腸桿菌病的預防
加強改善妊娠母牛和犢牛的飼養管理,保持牛舍干燥和清潔衛生、通風良好。母牛臨產時,用溫肥皂水洗去乳房周圍的污物,再用淡鹽水洗凈擦干。堅持用5% 來蘇兒對牛舍、用具及排泄物噴霧消毒,鏟除牛舍地面表層土壤,并用火焰消毒地面。
對出生后的犢牛立即轉移至200米外的新牛舍進行隔離,人工喂養。防止犢牛受潮濕和寒風襲擊,禁飲臟水。讓出生后的正常犢牛盡早補足初乳,以增強其抵抗能力。重要的預防措施是還要接種特定血清型的大腸桿菌滅火苗。
2、犢牛大腸桿菌病的治療
犢牛出現發病后要及時采取治療,可每次灌服由4—8g高錳酸鉀和適量水配制而成的0.5%水溶液,每天2N3次。
也可進行藥敏試驗,選擇能夠抑制分離出的大腸桿菌血清型的抗生素,如硫酸新霉素、鏈霉素或者土霉素等,病牛可按每千克體重內服30~50mg,每天2~3次,連續使用3~5天,每次還要配合內服3~6g小蘇打水,或者按每千克體重肌肉注射10~30mg,每天2~5次;
或者按每千克體重使用5~lOmg痢特靈,分成2~3次內服,連續使用3~5天;或者每次內服10~20g磺胺脒,每天2~3次。如果病牛持續下痢,可內服5~lOg次硝酸鉍或者10~20g活性炭。
病牛也可使用中藥進行治療,即取30g黃岑、20g砂仁、30g黃柏、20g秦皮、20g厚樸、30g白頭翁、20g豬岑、25g澤瀉、20g黃連、20g蒼術、25g枳殼,全部研成粉末后添加溫水灌服。當病牛癥狀減輕,已有食欲時,可在使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灌服適量的魚石脂乳酸溶液(由90mL蒸餾水、2g乳酸、20g魚石脂組成),一般在一杯脫脂乳中添加一茶匙,混合均勻后灌服,每天2~3次。
免責聲明:
1、本文來自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
2、本網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版權若有侵犯,請在發表之日起30天內聯系本網(致電我們或發郵件:80068959@qq.com),我們將在**時間內刪除。
3、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19-2023 514193.COM All right reserved. 獸藥招商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