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鵝病防治的現狀
對鵝病的危害缺乏深刻的認識。盲目認為鵝抗病性強、好養,并相互誤導,缺乏綜合防治的觀念。鵝**過去存在的小鵝瘟、鵝鴨瘟、禽出敗、副傷寒、大腸桿菌、流行感冒等幾種外,近年又新增加了一些新型傳染病,如: 鵝新型病毒性腸炎、鵝副黏病毒病、鵝出血性壞死性腸炎、鵝疫、禽流感、法氏囊病、鵝鴨疫里默氏桿菌病等,很多病還無疫苗防疫。從現實來看,老的傳染病繼續存在,新的傳染病在不斷發生,加上常見多發的感冒、中毒癥的復雜化、寄生蟲危害,因此鵝病的防治工作是極為嚴峻的。若不加以重視,將給規模養鵝業造成重大損失。
養殖基礎落后,養殖體系不健全。目前省內很少有專一的種鵝繁育場,即使有一些也缺乏科學的育種、選種,鵝苗質量不能**,且年生產不足20 萬羽,遠不能滿足省內養鵝業的需要,因此大量的鵝苗需從省外調進。而省外的鵝苗生產主要有幾種方式: ①以集約化生產為主,鵝從養殖到生產孵化都在場里,此類鵝苗相對比較**,但價格很高公司+ 基地+ 農戶生產方式,由公司發放種鵝給農戶,然后回收種蛋孵化,此種方式生產的鵝苗,**性要視公司的技術服務能力。③比較多的為收購農戶種蛋加以孵化出售,此類鵝苗的**性是得不到保障的。鵝的許多傳染病防治是在種鵝上進行,在雛鵝上進行防治效果不**,以小鵝瘟為例,雛鵝出殼3 d **發病,若鵝苗帶病,注射抗血清和疫苗效果是不**的,省內缺乏可靠的種鵝繁育基地,是對養鵝業的嚴重制約,具有嚴重的**隱患。
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缺乏專業的鵝養殖、防疫的技術人員。云南的畜牧業多以傳統的豬、雞、牛、羊為主,養鵝業作為新興的產業,還缺乏飼養管理及疫病防治方面的研究,技術力量貯備不充分,各地畜牧畜獸醫人員對鵝病的防治知道的不多,精通的甚少,由于缺乏技術服務人員,一些地方的養鵝業,都屬自發的發展,處于一種自生自滅狀態。
鵝用生物制品單一,品種少,產量低,供應面少。目前省內市場上很難買到鵝專用的生物制品,地( 州) 、縣畜牧獸醫防疫部門基本沒有配備相應的鵝病防疫藥物,養殖戶多用一些雞用疫苗來進行防疫,根本達不到防疫的效果。由于鵝用生物制品的奇缺,使得一些烈性傳染病難以控制。
缺乏科學的養殖觀念和技術支撐。養鵝業在我省的興起時間不長,缺乏科學的飼養示范基地,而一些專業學校大多未開鵝系統管理方面的課程,科普工作中涉及鵝的科學飼養管理、疾病防治的知識非常少,人們對養鵝業的整體認識缺乏科學性。從事養鵝業的大多為個體農戶,在養殖過程中隨意性很大,其突出的特點是無章法的生產經營行業,具體的表現為: 不重視飼養密度、溫度、濕度、場地配置等基礎條件,飼草使用不合理,資金貯備不足,盲目養殖,飼喂時多用雞豬全價料或濃縮料,絕大部分隨意喂料,這樣必然出現鵝的生理、營養失衡( 過剩或不足) 導致機體生理代謝功能失調,生活力和免疫力**,從而引起疾病泛濫。
二、控制鵝病危害的對策
( 1) 嚴格執行“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由于鵝為群體飼養,又屬水禽,一旦發生傳染病就會迅速傳播、污染面很廣難以控制,所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肉鵝的生產周期短,個體經濟價值不高,發病后采用藥物治療不僅費用高,還可能形成藥物殘留,影響產品的質量,危害人的健康。由于鵝的一些傳染病多為病毒引起,病毒在細胞內很難被**,且用藥時間長,副作用大,對機體的損害也較大,藥物治療得不償失。在養鵝防病過程中,按照生物**要求,制定合理的綜合防治措施,并認真執行。切實做好環境衛生、消毒隔離工作,用生物制品嚴格按免疫程序進行接種,堅決不養未經檢疫,免疫底細不清和未免疫的鵝苗。認真搞好飼養管理,滿足鵝的營養需要,增強抗病能力。
( 2) 實施養鵝業的產業化工程,因地制宜,由能人帶動,按照“龍頭企業+ 基地+ 農戶+ 科技服務”的模式,實施統一組織生產,供應優質鵝苗,統一草種供料,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回收產品,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鏈,這樣包括鵝病防治在內的整個產業問題都會得到解決,目前東川畜牧局和云南長宇在這方面作了諸多努力,成效顯著。
( 3) 納入政府議事日程。鵝作為21 世紀的優勢產業,鵝病的控制不僅直接關系到產業本身的效益,同時關系到環境衛生和人民的身體健康。建議把養鵝業作為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政府的議事日程,重點抓好畜禽傳染病的法律、法規落實。實施市場準入制,把有害劣質防疫、飼養配套產品阻擋在市場之外,促進畜牧業產品向**、衛生方向發展。引導生產企業與科研院校掛鉤、加強鵝病防治生物制品的研制生產供應,以滿足迅速發展的養鵝業需要。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和科普工作的力度,**從業者的科技水平,促進科技興鵝。支持鵝產業化工作,幫助完善產業化功能,以利于產業政策法規的貫徹執行和技術防治措施的落實。
( 4) **認識,改變觀念,科學養鵝。鵝是從野生粗放條件下馴化而來,相對于其它禽類確實更具抗逆性。但是必須認識到,將少量的粗放的養殖方式改變為批量的規模舍飼,鵝的生物學特性和特點、生理機能都會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而這種內因變化極為緩慢,迅速的外因條件變化與極慢的內因變化不協調,必然產生疾病。以科學的態度,按照鵝的生物學特性,進行科學的飼養管理,才能使鵝群健康生產。目前鵝的養殖科研工作是相對滯后的,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不斷的總結經驗,加大科技投入,才能更**增加鵝的抵抗力、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發生。
三、重點鵝病的防治
疫病的防治是養鵝業成敗的關鍵,鵝的疾病近年來已日趨復雜,在生產實踐中不同的地方應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疫病的流行特點,抓住重點做出切合當地實際的防治程序,以利于用有限的資金,做出更**的防治工作。從各地鵝病發生來看,比較多見并反復發生,危害較大的主要幾個病,需高度重視。
( 1)小鵝瘟,為鵝的細小病毒病,通過消化道傳染,多發于4 ~ 20 日齡,死亡率高,雛鵝不經治療可死亡80%以上。
防治: ①嚴禁引進來自疫區的鵝苗,出殼的鵝苗嚴禁與新引進的成鵝接觸,切實做好場地運輸工具的消毒。②對雛鵝注射小鵝瘟抗血清是防治本病的關鍵措施,出殼1 ~ 2 日齡的注射0. 5 mL,種鵝在產蛋前1 個月注射小鵝瘟弱毒疫苗 1. 0 ~ 1. 5 mL。
( 2)鵝副粘病毒(鵝類新城疫) 病原為副粘病毒,各個年齡均可發病,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本病近年有所上升。
防治: ①用新城疫苗(L系苗作為免疫用藥) , 10~15 日齡用2~3 份/羽飲水免疫,2個月后進行第2 次飲水免疫。 ②目前無特效藥物治療,發病的可用鵝副粘病毒血清 2 mL/羽+ 阿米卡星每千克體重12 mg + 干擾素每千克體重 0. 5 mL 混合注射。
( 3) 鵝漿膜炎( 鵝鴨疫里默氏桿菌病) 多發生于2 ~ 7 月齡鵝,急性往往不表現任何癥狀突然死亡。
防治: ①嚴禁鴨鵝混養,定期用氟苯尼考、氧氟沙星作預防用藥,本病與應激因素關系密切,加強飼養管理,可減少本病發生。②緊急時可用菌苗注射配合抗生素有**的效果。
( 4) 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病,這是兩個危害多年的條件性致病菌,對小鵝的致死率很高,一旦發病危害極為嚴重。
防治: ①加強飼養管理是控制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② 藥物預防,氧氟沙星、氟苯尼考、強力霉素等對本病**,但易產生抗藥性,宜定期聯合用藥,交替用藥。
( 5) 鵝啄羽癥,是養鵝中最為常見的疾病,本病發生的原因較為復雜,由于鵝屬肉羽兼用,發生本病可很大程度**經濟價值,養鵝中應高度重視控制本病,減少危害程度。
防治應根據不同原因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具體方法有: ①可用草把懸掛,讓鵝自由啄玩減少互啄。②調整飼養密度和光照時間,營造生產的適宜環境,**應激反應。③成鵝的啄羽多為日糧蛋白含量不足,特別含硫氨基酸的不足,在日糧中增加蛋白含量,特別是丙氨酸的含量可**控制本病,飼料中加入2% ~3%的羽毛有較好的效果。其它因素應視實際情況而采取相應的措施。
( 6) 禽流感(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 ,其中比較常見的為低致病性禽流感,但由于高致病性禽流感是國家高度重視的傳染病,一旦發生危害極為嚴重,因此應高度重視對該病的疫苗注射工作.
( 7) 雛鵝新型病毒性腸炎,病原為腺病毒,1993年首先在四川發現,危害3~30日齡的鵝,10~18日齡為死亡高峰期,死亡率為25%~75%,甚至高達100%。
防治: 種鵝開產前1 個月注射小鵝瘟- 新型病毒腸炎二聯苗,間隔7d二次免疫。
其它,如球蟲、腸道寄生蟲、中毒等疾病均可造成重大危害,在防治工作中應視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
免責聲明:
1、本文來自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
2、本網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版權若有侵犯,請在發表之日起30天內聯系本網(致電我們或發郵件:80068959@qq.com),我們將在**時間內刪除。
3、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19-2023 514193.COM All right reserved. 獸藥招商網 版權所有